close

阿拉斯加之死  

《阿拉斯加之死》
Into the Wild
(aNobii五星制:★★★(三星)

作者:強.克拉庫爾(Jon Krakauer)。
譯者:莊安祺。
出版社:天下遠見。

內容簡介:
十年前,這本書燃起無數人追夢的渴望。
十年後,這本書將讓你咀嚼活著的意義。

背離世道,卻撼動人心的真實事件。
比推理小說更懸疑‧比勵志作品更動人。

《阿拉斯加之死》於1997年在美國出版後,迅即登上各大暢銷書排行榜,甚至在《紐約時報》榜上近兩年,並引起大眾熱烈討論。天下文化於1998年出版的繁體中文版,同樣感動了許多心底有夢的讀者,成為長銷多年的口碑之作。

在原書出版的十年後,當世間的紛亂有增無減,
我們願再次介紹這位以全心擁抱生命、追尋至真夢想的年輕人。
一九九二年九月初,在阿拉斯加一輛廢棄的巴士裡出現一具男屍,
他是來自華府、大學剛畢業的克里斯‧麥克肯多斯。

生前,他家境富裕,前途似錦,但他卻拋開一切、走向曠野,從此踏上不歸路。
他的所作所為是虛擲生命,抑或擁抱生命?
他的死是自絕生路,還是意外、命中注定?……







感想:

  我主觀意識很重的給了三顆星。
  既喜歡又不喜歡這本書。
  對我而言,最大的矛盾點在於我個人對主角的強烈排斥感。

  《阿拉斯加之死》是本報導文學,
  真實記錄1992年於阿拉斯加荒野廢棄巴士裡發現的男屍──克里斯.麥克肯多斯──的人生歷程。

  克里斯是個剛從大學畢業的男孩,他熱愛自由、大自然與生命,厭惡世俗社會、文明和規範。
  他非常聰明也異常偏執,個性複雜而矛盾,有時喜愛交友有時則痛恨人群,
  他相當自我,過度自信,堅持的事情就一定得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,完全不顧別人。
  這樣一個男孩,在畢業後和家裡斷絕聯繫,經歷了兩年的流浪漂泊隨興生活。
  之後,於1992年4月,他為了追求實現自己的夢想、踏入荒涼的阿拉斯加森林。
  他在那裡靠著自己的力量獨自生活了四個月,最後卻也命喪於此,再也沒有出來過。

  強.克拉爾以訪問及整理克里斯遺稿的方式、佐以他個人年輕時的登山經歷、
  並整理了其他走入曠野一去不回的旅人經歷,完成這本書,
  他試圖釐清克里斯死亡的真相、他的意念和夢想。



  「年輕人受到長輩覺得魯莽的目標吸引,是稀鬆平常的事;追尋危險的行為,在我們和其他文化中,都是成長儀式的一部分,危險已經成為一種誘惑;這是為什麼許多青少年開車太快、飲酒過多、嗑藥過量,也是為什麼各國這麼容易就招募到年輕人上戰場的主要原因。我們可以說,年輕時的大膽行為,其實在進化上是適應力的表現,是隱藏在基因之中的行為。克里斯只是以他自己的方式,把冒險行動發揮到極致。

   他有一種『以他自認重要的方式,測試自己能耐』的需要;他擁有極大的──有些人卻認為浮誇的精神野心。根據形成克里斯信念的道德絕對主義,確保成功結果的挑戰,根本就算不上挑戰。」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自《阿拉斯加之死》P.289頁

  「克里斯並不是無能的逃避現實者,他並未因存在的絕望而感到茫然、迷惑或痛苦。相反地,他的生命充滿了意義和目的,但他過度扭曲了生存的意義,他不相信輕易得到的事物價值,他自我要求很高,甚至遠超過他可以負擔的程度。」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自《阿拉斯加之死》P.286頁




  至於感想──我必須說,我敬佩克里斯的精神和意念,敬佩他敢於追求夢想與自我實現的勇氣。
  但另一方面,我厭惡他那種任性、過度理想化、自我甚至自以為是的個性,
  尤其是他對待那些愛他的人的方式,我徹底的無法認同。

  作者在文中有提到,大部分的人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有兩種:
  一種是讚美克里斯忠於夢想、勇於追求自我,以及對生命的熱情;
  另一種是譴責他有勇無謀、沒有做足準備就進入荒野送死,既驕傲又愚蠢。
  即使並不完全是這樣想,但我承認我的確是偏向後者多一些。
  我可以理解他想要冒險想要實現自己的心情,卻完全無法認同並支持這種不顧性命的方式。


  10/03/15





* 本文中書籍資料及圖片引用自博客來
* 點選書封和書名連結至博客來購物,可以贊助敝人一些買書資金,感謝各位大德。
* 最後是廣告時間。 ★

 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杜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